编钟是独属于中国的乐器,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编钟里规模最大、音乐性能最好的,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,是当之无愧的“编钟之王”,至今仍然可以演奏。

先来听一下
穿越2400多年而来的金石之声↓↓↓
作为国宝级文物,曾侯乙编钟自1978年出土以后,40多年间,只奏响过几次。上面的视频是1986年为了采制编钟原音而奏响的一次。1997年,为了迎接香港回归,经过特别批准,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,我们又听见了曾侯乙编钟的声音。
重温1997年曾侯乙编钟演奏↓↓↓
曾侯乙编钟每次奏响,都是国之大事,这穿越了2400年时光的礼乐之声背后,还有哪些故事?一起到湖北省博物馆里去看一看。
走进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展厅,编磬、建鼓、琴、瑟、笙、箫,各种各样的古代乐器琳琅满目,打击、吹奏、弹拨。2400年前的乐队能玩出的花活一点不少。
不过,要论谁是“扛把子”,还得是稳稳占据C位的曾侯乙编钟。当你亲眼看到这套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时,你可能会感叹“礼乐重器”看起来确实是有点“重”。曾侯乙编钟总重量超过5吨,65件大小各异的编钟分三层悬挂,高达2.7米,几乎等于一层楼房那么高。
这位“重量级选手”不仅看着重,更是凭借一己之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。它保存完好,钟声12个半音俱全。钢琴上一个八度内,7个白键与5个黑键所弹奏的乐音,曾侯乙编钟也能完成。早在先秦时期的华夏大地上,音乐已经如此纯正悦耳了。
而且它的音域横跨五个半八度,仅仅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,基本涵盖了人类音乐所能使用乐音。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,它都能弹奏。
而在曾侯乙编钟自带的“使用说明书”,也就是镌刻在钟体上的铭文中,还透露了编钟更神奇的特点,那就是“一钟双音”,这可是中国乐器的独门绝技。
敲击同一个编钟的正面与侧面,能听到两个不同的乐音,并且都呈现出三度和谐关系。神奇的“一钟双音”与编钟如同两个瓦片合拢的合瓦形结构有关,还需要工匠们凭借手工与耳力打磨调试。即使是在2400年后的今天,我们依旧很难想象,如此浩大的工程究竟是怎样完成的?
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张晓云:曾侯乙编钟,在音律学上达到很高的成就。它表达的都是古人的天地观、宇宙观,还有“和而不同”的观念。在中国人的礼乐文明当中,把音乐实际上作为了教化的功能,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。
1984年,在我国考古、音乐、青铜铸造等众多专家长达五年的努力下,首套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件面世,曾经沉寂千年的编钟之声得以在当代舞台复活。
在湖北省博物馆里,最大的文创产品就是这场来自千年前的古乐表演了。凝神倾听,这可是千年礼仪之邦才有的文明回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