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宁水产养殖“游”向新蓝海 科技引领“智渔”新时代

侠名

南海网6月14日消息(记者 张野)海洋渔业是万宁的老牌产业,近年来,万宁加速科技驱动渔业转型,与顶尖科研机构合作,在高端海水鱼人工繁育领域频传捷报,实现产量、环保双丰收,带动渔民增收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。万宁正重塑水产养殖业,迈入高效、可持续的“智渔”时代。

红九棘鲈全循环水标粗养殖车间。记者 张野 摄

科技赋能 万宁红九棘鲈用“芯”“智”养

万宁林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东澳镇蓝天村的养殖基地,绿色环保的圆形标准化鱼池内,红九棘鲈畅游其间,生机勃勃。这批人工繁育的红瓜子斑,不仅是大陆地区的首例,更是填补了市场长期依赖野生捕捞的巨大空缺。

红九棘鲈。记者 张野 摄

红九棘鲈,石斑鱼中的贵族,因其独特的口感与营养价值备受市场青睐,然而长久以来,由于人工繁育难度大,市场上几乎完全依赖野生捕捞,供需矛盾突出。

改变源自2020年的关键握手——林兰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院士团队的深度合作。借助于院士团队的科研力量,成功攻克了红九棘鲈的人工繁育难关。

基地负责人刘青兴奋地算了一笔账:“首批约2万尾红瓜子斑,每条约2.5斤,按市价350元/斤,产值轻松过千万。”

红九棘鲈。记者 张野 摄

走进基地的全循环水标粗车间,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科技的光芒:自动化的补水系统确保水质新鲜,排污系统高效运作,维持环境清洁;智能恒温控制系统精确调节水温,模拟最适宜红九棘鲈生长的自然环境;而先进的监测设备则实时监控着水体的各项指标,一旦偏离最佳范围,立即启动预警机制,确保鱼儿健康成长。

“我们在母鱼的尾巴内注入芯片,这是他们独有的‘数字身份证’。”刘青介绍,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对优良品种的精准筛选,也为后续的种质资源保护与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据悉,作为省重点项目“万宁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林兰海水养殖项目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蓝田绿色种业基地与林兰公司规划建设的多功能孵化池、规模化养殖场形成产业配套,全部竣工投产后,可年产优质东星斑、红九棘鲈、小金枪鱼种苗4000万-5000万尾、养殖东星斑及红九棘鲈成品鱼150万尾,总产值超过14亿元。

产学研齐发力 以科技重塑水产养殖版图

海洋休闲渔业是万宁重点打造的四个百亿级产业之一,近年来在水产养殖领域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。万宁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设立,成为这场变革的引擎。产业园覆盖山根、和乐、万城、东澳四大区域,汇聚了黄海水产研究所、集美大学等众多科研机构的力量,聚焦东星斑、鰤鱼等高端品种的繁育与养殖,力求突破产业瓶颈。

山根镇高值海水鱼苗种科技小院内,研究人员清理鱼苗养殖缸内的海绵,为鱼苗提供更适宜的生长环境。记者 张野 摄

万宁市政府携手企业与科研机构,构建了“企业+政府+院士团队”的创新模式,不仅在红瓜子斑人工繁育上取得突破,还成功实现了多种高值海水观赏鱼和食用鱼的人工繁育,如山根镇海南万宁高值海水鱼苗种科技小院已实现33种海水鱼的人工繁育,其中20个品种为国内首次。

“科技小院”实验室内培育的鱼苗。记者 张野 摄

种质资源的优化是这场变革的核心。万宁通过建设海水种苗选育实验基地,从全球范围内引进优质东星斑种鱼,采用基因筛选与杂交培育技术,不断提升种苗质量,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2023年,产业园主导产业的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6亿元,彰显了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。

不仅如此,万宁还积极探索“种质资源优化+工厂化规模繁育”的发展模式,推动养殖业向集约化、智能化转型。和乐镇的工厂化养殖产业园、洲仔岛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、以及新型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的推广,一系列举措无不在加速传统渔业的转型升级,促进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。

“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平台,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,为渔民增收、渔业增效开辟新路径。”万宁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。

(来源:南海网)

大理市凤仪镇开展“全国科技活动周”暨“全国科技工作者日”宣传活动

我国发布首个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

南宁铁路警方查处多起冒用他人身份证购票乘车案件

广东省澄海区发布暴雨橙色预警

下个冬天云南见 越冬黑颈鹤北迁进入尾声

“五一”小长假,衡东旅游人数大幅增长

四川省雁江区发布暴雨红色预警

法国财长:“释放”被冻结的俄资产援乌“缺乏法律依据”

(乡村行·看振兴)河南遂平:玉山凉粉 “调”出致富路

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发布寒潮蓝色预警_5

湖南省君山区发布大雾黄色预警_1

湖南省云溪区发布高温红色预警

万宁水产养殖“游”向新蓝海 科技引领“智渔”新时代的相关内容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刚健网络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